造不出、争不赢!美国海军上将公开呼吁:中国应该停止扩充海军

美国海军近日彻底放下矜持,直接在一个公开论坛上发出警告,直截了当地劝告中国:“别再造舰了!”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谬,甚至让人觉得像是在开玩笑,但背后的深层含义却充满了无奈与焦虑——中国每年下水的军舰数量多达20多艘,而美国自己则连基本的船壳焊接工作都困难重重。面对日益增长的差距,美国选择不再拼实力,而是转向了“嘴炮”外交,寻求通过言辞来达到遏制的目的。这种局面,仿佛比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还要真实。
2025年7月,在一次由美国智库举办的安全论坛上,美国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在会上语气沉痛地表示,中国海军的扩张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甚至提出中国应“停止大规模扩充军舰”。这一番言辞让在场的记者忍俊不禁:这简直不像军事演讲,更像是一种“外交式的求饶”。要知道,美国军方何时曾如此低声下气?不论是上世纪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还是里根时代的“制胜海权”,美军一直都是强势主张,何曾有过如此忏悔?看似无厘头的言辞,其实背后藏着切实的恐慌与焦虑。从数据上来看,2025年时,中国海军的舰艇总数已经突破400艘,吨位接近300万吨,涵盖了从航母、潜艇到万吨驱逐舰和护卫舰等全系列舰种。而同期,美国海军的舰艇数量则只有约290艘,虽然单艘舰艇吨位较大,但舰龄的平均水平却超过了20年,几乎都进入了老化阶段。相比之下,中国舰艇的平均舰龄仅为10-12年,几乎都是如同刚毕业的大学生,充满活力。而美国的舰艇则像一群即将退休的老大爷,迟缓且体力不足。更让人焦虑的是中国建舰的速度。2020年,中国下水了23艘军舰,2024年更是接近30艘,而美国2024年唯一下水的几艘伯克3型驱逐舰,数量和进度远远落后。面对这份数据对比,美国高层的情绪不再是单纯的“防范中国”,而逐渐变成了“遏制中国的速度”。因此,才会有了在私下里“建议中国减速”的荒诞情形。打不过,只能靠嘴巴劝对方不要继续造舰。
中国的造舰速度到底有多快?美国自己在2023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军舰建造速度是美国的200倍。虽然听起来夸张,但当你深入分析背后的数据时,会发现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首先,中国的建造能力雄厚,拥有超过50个干船坞,这些船坞分布在包括大连、上海、广州等多个核心船厂,能够独立完成万吨级舰艇的建造。而美国呢?主力船厂只有3家,而且这3家船厂常常因预算问题而面临停工。其次,船只的建造速度更是让人咋舌,中国一年下水超过20艘军舰,涵盖了航母、055型驱逐舰、052D、054A护卫舰、075两栖攻击舰等一系列舰种,而美国同年建造的舰艇数量却不足5艘,其中有2艘因种种问题导致交付延期。更为致命的是,造舰体系的差距。中国现有的75家大型造船企业中,有20家拥有军用船只建造资质,而美国海军所依赖的造船厂不超过10家,大部分还要依赖外包。这使得中国的军舰生产线几乎成了流水线作业,效率极高,而美国依然停留在“定制”模式,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
展开全文
2025年,美国退役的上将麦克里斯特尔也对这一局面发表了警告,他警告道:“如果中国继续这么造下去,可能某一天我们会发现,台海局势已经完全改变。”换句话说,美国不仅造不出足够的军舰,还开始为未来可能的冲突感到担忧,甚至恐慌。美国的海军焦虑症正在愈发严重。从过去的“必须遏制中国”,到如今的“请求中国放慢”,再到最后的“我们自己也造不出来”,美国海军的态度已经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实际上,德尔·托罗的“停造”建议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军工系统的深层问题。首先,美国造舰的成本过于高昂。比如一艘福特级航母的造价高达130亿美元,且建造周期长达20年。而中国的福建号航母造价不到一半,建造周期也仅为5年。其次,美国军舰建造项目常常拖延,伯克3型驱逐舰本应在2023年服役,却因软件问题、人工短缺、材料不足等原因,一直拖延到2025年才得以交付。最为关键的,是美国船厂的老化问题。大多数美国军用船厂是冷战时期的遗产,设施陈旧,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面对更高技术要求的055型驱逐舰、003型航母等先进舰艇时,问题更为突出。
而在中国那边,随着建造的加速与技术的革新,海军的现代化进程几乎以高铁般的速度推进。甚至在第三艘航母尚未建成之时,关于第四艘航母的消息就已经传出。美国所面临的焦虑,正是来源于此:他们不仅担心中国会在未来某一刻迎头赶上,甚至可能在中国舰队日渐庞大的情况下,自己再想有所作为已是徒劳。海军真正的实力,不是口头上的宣扬,而是要通过一艘艘军舰的实际建造、投入使用才能体现出来。而中国如今所展现出的“造舰速度”与“产量”,才是真正决定海上霸权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美国的“劝中国停造舰”并非空穴来风,也不只是言辞上的一种调侃,它实际上暴露了美国海军在面对中国海军崛起时的深层焦虑。事实上,真正需要停下来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那台老旧且效率低下的造舰引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