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巩强
“5.12”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样也给绵阳市档案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北川羌族自治县档案馆整体垮塌,85000卷(册)档案资料被埋废墟下近1个月,受潮霉变损毁非常严重;除北川县档案馆外,全市其它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都被震成D级危房,上千个机关、乡镇、企业、学校、医院和村社档案室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面对严峻的抗震救灾形势,全市档案系统干部职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在完成各级党委政府分配的各项抗震救灾任务外,全市档案系统的干部职工不辱使命,还肩负起“抢救档案史料,保护历史遗产”的光荣职责。
5月13日,在得知北川县档案馆整体跨蹋8万余卷档案资料被掩埋后,局长张维雄和其他几位党组成员先后到北川县城现场实地查看,并及时将北川和全市档案受灾受损情况向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汇报反映。同时,我通过 “绵阳市档案信息资源网” 先后编排上载全市档案系统抗震救灾工作信息文件图片资料400余条(件、张),把全市档案系统受损及抗震救灾情况及时向社会通报反映。很快,北川档案抢救和全市档案保护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在国家和省市县、救灾部队的共同努力下,从5月19日至6月4日,经过三次奋战,抢挖出深埋废墟下长达近1个月的北川档案资料6万余卷(册),并成功转运至原绵阳市委机关一幢平房和一个会议室内。
在北川档案转运至绵阳过程中,市和北川县档案局馆全体干部职工冒着随时可能被细菌感染的危险,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连续奋战的精神,对近千袋转运档案及时进行卸载、拆袋、分类、上架。由于被埋地下时间较长和雨水侵湿,档案霉变水解粘连损毁十分严重。为避免产生新的次生灾害,经省档案局协调并报市委同意,于7月初再次将北川档案资料运往雅安某冷库和省档案学校“档案试验馆”存放,组织各方力量,集中进行抢救处理。
在重点抓好北川档案抢救的同时,全市档案安全保管保护工作一刻也没有放松。为保证档案的绝对安全,大灾突袭后的第 3天,市档案局就发出了《关于加强抗震救灾档案工作的意见》,后来又根据国家和省局文件精神发出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档案安全保管保护、收集和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为应对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市档案馆、游仙区档案馆、三台县档案馆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夜以继日,转移档案数万卷,确保了档案的绝对安全。在“5.12”大地震中已无法继续使用的平武县档案馆,于当年11月将馆藏近10万卷档案资料转移至平武县电信大楼暂时存放。随着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和灾后恢复重建陆续展开,各项档案业务工作逐步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
千年难遇的特大地震,既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地震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对档案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得知北川档案遭受巨大灾难后,中央办公厅,四川省政府主要和分管领导先后作出批示,全力抢救北川档案。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多次打电话,指示作好北川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并亲自协调国家有关部委,下拨档案抢救经费。国家和省市相继成立了北川档案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北川抢救工作总体方案”,多次召开业务技术会议,会商各种抢救技术措施,确保了北川档案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震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情厚谊。地震发生后,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国际国内、社会各方面对地震灾区的无私帮助和支援。在抢救北川档案和全市档案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对口支援省的档案部门给予我们极大的关怀、帮助和支持。受损的北川档案数量特别巨大,情况特别复杂,仅仅依靠北川、绵阳甚至是四川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国家和省档案局先后提出了“全国一流,国际领先”标准、举全国全省之力抢救北川档案的号召。四川省、山东省档案局第一时间派出档案保护技术专家会同国家档案局专家莅临绵阳组织指挥北川档案抢救工作。绵阳市成立了“北川档案抢救保护技术指导小组”,全力参与北川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中信公司等社会企业从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为抢救北川档案提供了有力支持。
地震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的骄傲和自豪。在抗震救灾的各条战线,共产党员无不冲锋在前,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市档案局馆36名职工全部是共产党员,既有临近退休的老同志,也有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志;既有党龄30多年的老党员,也有入党不久的新党员。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没有一个畏缩不前。无论是在抢险救人的第一线,还是在九洲体育馆、安县晓坝为灾民服务;无论是参加市上统一组织的抗震救灾,还是抢救保护北川和本局馆档案,我们所有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树立了“36名党员36面旗帜”。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地震这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目前人类还无法准确预报和有效抵御,唯有较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灾后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在声势浩大的“5.12”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形成了大量档案资料,真实地记录了我们战胜地震灾害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应对类似自然灾害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参考。作为一名档案人,在此,我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在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和各自业务工作中,站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关心、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因为我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档案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