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文明城市专栏

    绵阳,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是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灿烂的现代科技交相辉映,使这座城市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而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更是为她增添了不尽的温情与和谐。

   “总队模式”

   在绵阳,人人都能感受到志愿者的存在,人人都是志愿服务的受益者。绵阳市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开展, 每一个敬老院,每一个“流动儿童之家”,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全市注册志愿者达26万余名。

   绵阳志愿服务得以迅猛发展,始于 “5·12”那场特大地震。绵阳是重灾区,灾后上百万志愿者和数百家志愿服务组织主动前来参与救援,在抗震救灾中形成了空前的“社会参与”洪流。在切身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巨大力量后,“感恩祖国、回馈社会、奉献他人、提升自己”成为灾后绵阳人民的强烈意识和自觉行动,绵阳本地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绵阳志愿服务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

   但是,快速发展的志愿服务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聚合起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让志愿服务变得更加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好务?为此,绵阳市文明委多次专题研究,积极探索出一条党委政府启动、志愿者组织推动、全社会整体联动的志愿服务新路子,绵阳的“总队模式”应运而生。

   所谓“总队模式”,即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总队长的绵阳志愿服务总队,以地区、党群组织、行业为依托建立志愿服务支队,下设大队、中队、分队, 并在街道、社区和村镇设立志愿服务站,形成以总队为统揽、支队为骨干、大队中队分队为支撑、志愿服务站为平台的组织体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的志愿服务网络。

   在总队大旗的号召下,绵阳的志愿者服务,已经从个体化的、零散的公益慈善行为,发展成为社会化、组织化的志愿服务事业,并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绵阳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如今,可借鉴、可复制的绵阳志愿服务“总队模式” 已在全川进行推广。“总队模式”,让零散的志愿服务组织有了共同的家。

   “四化”驱动

   党政主导,突出参与的社会化。一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在绵阳,每个党组织每年要到联系社区完成1个以上的服务项目,每名在职党员要到居住地社区认领1个以上公益岗位或加入1个公益性社会组织,每名党员干部服务时间不少于48小时。领导干部带头,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开展助农收割、秸秆禁烧、文明劝导、小流域水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二是积极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示范作用。每个社区引进1—3支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公益组织要结对1个以上社区,带动社区志愿服务蓬勃开展。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主体作用。各社区都建立了8支以上的志愿者队伍,汇集了强大的社区志愿服务力量。

   资源整合,突出平台的社区化。一是在全市所有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将志愿者的舞台搭建在社区,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类资源,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从2014年开始,集中建设了100个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站,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每个站点3万元补助 ,并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全市所有志愿服务工作站的提档升级。二是制定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制定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流程》《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志愿者培训制度》《社区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和《社区志愿服务嘉许办法》等规章制度,形成了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运作、常态化开展的工作格局。

   常态开展,突出活动的项目化。绵阳精心设计了一批社会关注度高、针对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参与服务。比如2012年绵阳市志愿服务总队公开招募并资助志愿服务组织活动资金50余万元,为城区70周岁以上的223名空巢老人提供不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开启政府资助志愿服务项目的新路子。今年,仅涪城区就从财政拿出120余万元,精心设计了包括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文明劝导等9个方面的志愿服务项目。经过大力实施项目化运作,绵阳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已形成品牌,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反响。

   机制创新,突出工作的规范化。一是大力加强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了绵阳志愿服务联盟网站,为14个县市区、园区和100个社区建立了子网站,构建起了强大的绵阳资源服务信息交流平台。二是准确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志愿者服务时间进行实时记录,并作为志愿者星际认定、创先评优、推荐就业、回馈嘉许的依据。三是建立绵阳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骨干、志愿服务的项目等方面进行培训。四是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嘉许回馈机制。每年组织评定一至五星志愿者,评选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志愿服务社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志愿者。五是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各级财政将志愿服务经费纳入预算,并逐年增加。市志愿服务总队与国有保险公司合作,统一为全市注册志愿者签订保险协议,各级志愿服务组织为注册志愿者缴纳1元钱,最高享受20万元的保险。此举切实解除了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深受志愿者的称赞。

   培育沃土

   志愿服务在绵阳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全民学雷锋运动方兴未艾,涌现出了许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典型。与之同时进行的全国“三线”建设,大批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远赴绵阳山区,为国防建设事业默默地贡献青春和力量,其所包含的奉献精神和利他思想,与志愿服务精神一脉相承。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绵阳志愿服务的新起点。志愿服务的价值和社会影响被社会更多地关注,志愿服务的理念和精神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建设要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绵阳的志愿服务已根深叶茂。但绵阳深知,要让志愿服务之花常开不败, 必须加大力气继续营造气氛,培育沃土,建设“志愿文化”。对此,绵阳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类渠道, 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最近三年,绵阳还连续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公益广告征集以及优秀志愿者巡讲等活动,不断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当志愿者”已在全市蔚然成风,助人为乐、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已悄然形成。(来源: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