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省档案局的亲切指导下,市档案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自觉加强政治思想、服务能力和档案业务建设。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积极服务中心大局,档案部门独特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一是认真发挥优势助力创森工作。我局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创建全国森林城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程指导和参与创森档案工作,承担完成了编制创建档案资料管理方案,以及材料的收集汇总、整理成套、编目造册、送检展陈等工作,为绵阳捧回“国家森林城市”奖牌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局也因此在市委市政府总结表彰时获得了先进集体和2名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是积极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市县档案部门积极介入指导机改单位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全力维护机改单位档案安全完整。市局指导、接收教育、农业等18家涉改单位档案1175卷、2507件,做到了应接尽接并及时投入利用服务。为服务绵阳“综改区”改革发展,我局派出工作组深入现场调研,提出了做好档案工作指导意见。同时,我们还深入绵阳科技城新区、绵阳创新创业中心等改革发展重心,指导帮助建立了档案工作秩序。
二、倾力服务科技城建设,档案工作全力支持经济、科技事业进步
一是经济科技档案管理指导有力。重点督促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市供电公司、市烟草公司数字档案室已经行业主管部门验收认定;长虹自主研发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公司档案工作内部网络运转;九洲集团将数字档案室建设列入了本公司“十三五”规划。现场培训指导40余家国有企业、19家系统科技事业单位,帮助波鸿实业公司等3家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体制机制。指导市教育和体育局制发了《绵阳市中小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汇编上报了《绵阳市贯彻落实国家金融企业管理规定情况汇报成果》。
二是项目档案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项目档案工作提升”行动,主动对接发改部门及项目单位齐抓共管档案工作,现场指导帮助北川开茂水库、武引二期工程、绵阳绕成高速工程、科技城大道等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38个。年内验收平武泗耳三级水电站、武都引水一期灌区总干渠灾后重建等5个项目。项目档案登记率达87%,指导率、检查率、验收率达100%。
三、精准聚焦民生民情,档案工作贴近群众惠及基层
一是狠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工作。我局参与编写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工作指南》已由国家档案局出版发行;接受国家、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图纸档案的整理与保存”项目委托,及时开展试点研究,指导整理12个乡镇、106个村、819个组、7000余户的近4万张(包括电子图纸)土地确权图纸档案,研究成果获国家档案局验收通过。同时,我们还参与了由省级部门组织的涪城、游仙、江油、梓潼、盐亭、安县等地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验收,跟进指导了后期整改提升和档案数字化工作。
二是全力服务脱贫攻坚工程。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扶贫攻坚工作精神,主动配合扶贫、农业等部门建立健全扶贫开发档案工作基础,将扶贫档案工作纳入局“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重要内容,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组织党员干部到帮扶村开展档案志愿服务,先后深入安州、盐亭、游仙区指导开展扶贫档案工作,帮助北川、平武开展扶贫开发档案工作示范试点建设,形成了调研总结报告。国家档案局、省局调研指导了绵阳的扶贫开发项目档案工作,对我们探索总结的经验做法给予了肯定和推广。
三是继续夯实民生档案规范。我们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执法检查重要内容,深入社保局、医保局、基层学校、村社、站所开展指导培训,联合市社保局开展了新业务规范的培训并在全省率先实施,我市的社保业务档案工作验收面已达到100%。此外,我们还调研指导仙海区建立拆迁档案工作秩序,帮助编制《仙海区拆迁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并付诸拆迁实际,为规范拆迁工作、维护群众利益奠定了档案凭据基础。
四、紧抓法治建设,依法管理档案事业进程不断推进
我局把握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良好契机,多管齐下推动依法治档进程。年内分别举办了法治讲堂、法治工作专题会和业务培训会,紧扣“6.9”国际档案日等节点举办了档案法宣活动,持续深化了法治机关建设。市局对50个重点单位和部门及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了现场执法检查,发出行政执法检查意见书10份,限期整改通知1份,并跟踪问效、逗硬复检,藉此保证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严肃性、权威性。年内全市执法检查786单位,我局在全省档案法治工作会上交流了工作经验。
五、大力推进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利用服务工作
一是档案安全工作基础更为稳固。市县两级档案部门建立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综合安防体系,全市1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中9个达到国家二级,档案安全保管保护条件更加完备。年内开展了档案安全专项检查、执法巡查,积极落实《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等档案安全保密管理规定。市县全部开展了重要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组织上报了6个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储备项目。一年来,全市没有发生档案安全保密事故。
二是档案资源建设和利用服务不断深化。积极丰富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内涵,稳步推动接收计划落实,及时联系收集到了深藏民间的中医学珍贵书籍80余册(套),接收到承载着绵阳与中国海军发展厚重情感的“绵阳号护卫舰”实体模型。市县全面开展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一站式利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年内,市局依法开展档案鉴定工作,向社会开放档案1041卷。市县国家档案馆共接收档案30211卷、141920件,接待利用51773人次、提供档案64230卷(件)。
六、积极稳妥地实施档案馆室信息化建设工程
市县两级档案部门继续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档案馆(室)数字化成效不断扩大。市馆推进余量数字化和数字档案应用等工作,目前已形成2000余万页(幅)数字化成果。县市区档案馆新增数字化成果6万余卷、1000多万页(幅)。2016年末,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已超过5000万画幅。机关、乡镇、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有力有效,市级单位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全面启动,市局积极指导国家级试点单位市政府办、长虹集团和省级试点单位市委办、国土局、九洲集团做好数字档案室建设基础工作。此外,我们还稳步推进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市馆已接收目录数据190余万条。
七、深入开展彰显档案社会教育功能的宣传和文化建设
市县档案部门全年开发档案文化产品8部,约170 万字。其中市局精心编撰、公开出版了35万字的《绵阳市档案馆指南》。向省档案申报档案文献遗产4件和优秀编研成果4项。积极支持北川地震纪念馆收集文献、筹备布展工作,与《绵阳晚报》合办的《视野•走进档案-穿越历史》专栏连续开办30余期,一个市民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品牌基本成型。全年在市级以上党政党刊和国家省级档案报刊等发表宣传稿件63篇。全市10个档案馆爱教基地继续坚持不拘一格创新布展,举办各类展览 26 个,接待参观25000 余人次。市县档案部门走进学校、企业、社区宣传档案工作,发放宣传资料11000份、提供咨询13000 余人次。年内,我们还组织开展了“档案与民生”、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等主题活动,档案宣传和文化建设在彰显绵阳魅力、弘扬主流价值、服务市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